奇妙的發現小學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奇妙的發現小學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天,我們班在早讀課上,讀了好多篇讀后感。我后面那位讀得可是深情得很,鏗鏘有力,我想他的'眉宇間一定也是一片深情的大海。
我們讀到《堅守快樂——讀后感》時,我看到語文老師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下了幾行字。肯定老師又要“跑題”了,要給我們講什么故事呢?帶著這個疑惑,我讀完了全文。文章闡述了痛苦和快樂的差別,讓我們堅守快樂。
猛一抬頭,我發現黑板上寫著:
用加法去愛
用減法去恨
用乘法去感恩
用除法去忘記不快
真好!我差點拍手喝彩!
語文老師慢慢講述其中道理時,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我的“抬杠”頭腦和“數學天才”頭腦一起轉動,導致我眼前出現了一種幻象——
愛:1+(﹣1)=0
恨:1(﹣1)=2
感恩:1×0。1=0。1
忘記不快:1÷0。1=10
哈哈哈哈……(我推翻了它!)我問劉洋發現了什么不對勁的地方,他說沒有。我把我的見解說了出來,可他不屑一顧。
于是,我一直把這個秘密憋到了下課。可我一見語文老師忙著收卷子,也沒去說一個我的“聰明理論”,實屬可惜啊!
我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道理:要敢于打破世俗,要自己的見解,讓別人說去吧!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我到奶奶家去玩。外面下著濛濛細雨,我在奶奶的菜園子里發現了一只只蝸牛,它們馱著個“小房子”一蠕一蠕地在菜葉上、泥土上爬來爬去。有的可能嫌馱著太累,干脆把“小房子”扔掉,像一條銀白色的蚯蚓一樣,可好玩了!
正當我看的入神的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干嘛呢?在看什么呢,這么用心?”“媽媽,你看,好多蝸牛啊!”正當我準備拿手抓它們的時候,媽媽立即制止我說:“別碰它,蝸牛身上滑滑的,弄得手上都是臟水粘在上面,而且味道也挺難聞的。”“蝸牛哪來的水啊?”我好奇地問。“蝸牛不僅有水,而且聽說,它們碰到鹽整個身體還會化成水呢!”“是真的嗎?”我半信半疑。跑到奶奶廚房里找來了一些鹽,然后捉了幾只蝸牛放在小盒子里,將鹽灑在蝸牛身上,只見蝸牛全身都縮了起來,而且出來了大量的水,還泛著小泡泡,慢慢地身體越來越小。
我問媽媽:“蝸牛會不會全變成水啊?”媽媽說:“我也不是很清楚,待我上網查查才知道。”媽媽上網后告訴我:蝸牛表面(除了殼)有一層黏液,有利于蝸牛的運動和皮膚輔助呼吸,當你撒上鹽后,蝸牛運動和呼吸能力降低,黏液滲到體外,使蝸牛身體萎縮,細胞缺水,(因為鹽的密度大于蝸牛體內水的密度)。這時的蝸牛就像是被曬干了一樣,但絕對不會化成水的。聽了媽媽的講解,我終于明白了這些道理。原來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知識,在我平時的玩耍過程中還能有這樣的收獲,這真是一次奇妙的發現。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