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物的作文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物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喜歡吃的水果是火龍果。火龍果的外皮長著許多青綠色的鱗片,很威武
它全身通紅 ,就好像穿著一件火紅的外衣。把火龍果切開,雪白的果肉里嵌著一顆顆黑芝麻般的種子。我迫不及待的拿起勺子挖起來就吃,哇!果肉好甜啊!真好吃呀!我吃了一口還想再吃一口,不一會,火龍果就被我吃完了。
火龍果不僅好吃而且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爸爸說火龍果還有治咳嗽,促進腸胃消化等功能。
看著水龍頭里汩汩流出的自來水,突然間想起了那久違的故鄉的井。當今生活在繁華都市里的人們,能有幾個道出真正意義上的井?估計所說的無非就是那些伴隨大都市應運而生的什么下水井、污水井、電梯井等等。而那時故鄉的井,卻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源泉,一條巷子,至少一個村子都有一口井,生活根本就離不開它。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就有一口自挖的井,曾經有一陣子讓我非常引以為豪。大清早,巷子里勤勞的人們便一溜帶串兒地到我家來提水做早飯,我們已提前準備好了井繩,村里沒有轆轤之類打水用的工具,單憑人力用井繩吊著桶從十幾米深的井里提水上來。那時候,我經常站在不遠處看著別人嫻熟地用鐵鉤掛上桶,再鎖上鏈子,將桶放到井里,然后鼓足了勁,左右手互換,粗脖子漲臉地將一桶水硬生生拉上來。一般情況下,提完水,都是用一塊石板將井口蓋起來,一則防止雜物落進去,二則更是為了防止我們這些貪玩的碎娃們在井邊玩出意外。有時候好奇心驅使,趁大人不注意,我們會偷偷溜到井邊朝下看,啊!一股涼氣撲面而來,好舒服呀!井里面還有一面圓形的“水鏡子”,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稚氣的臉,可以扮出各種鬼臉,并向著井里發出各種怪叫,聽“嗡嗡”的回聲。如果扔下去一塊小石子兒,“水鏡子”上會立刻蕩出波紋,自己的臉也會隨著波紋蕩散開去,現出哈哈鏡的感覺,甚是好玩。但經常正玩得高興時,身后突然被自家大人提著領子猛地拽起來,然后是大聲的訓斥:“不要命了!跑這兒來玩?”于是我們便灰溜溜地跑開了。
后來村上給另一處公用場所打了一個更深的大井,我們那兒叫“機井”,估計是用機器挖的原因吧。于是到我們家打水的人漸漸就少了,聽說那口機井有幾十米深,夠到了地下的甜水層,所以打上來的水特別甜。而我們家那口井的水每次燒開后,底層會有白色的水垢,現在想來可能是礦物質或其它雜質太多,水的硬度過高,喝起來有一點澀味,而這口機井就好多了。我家也逐漸開始吃機井里的水了,但是它離家有一點距離,媽媽常常為了少跑一趟路而用扁擔去挑水,我總是像跟屁蟲一樣跟在后面。打完水回家的路上,看著那根扁擔一忽悠一忽悠的,底下吊著的兩個大木桶也伴著節奏一起一伏地跳躍,我真想親自體驗一下看能不能挑起來。媽媽邊走邊擦著汗,水桶里滴下來的水在彎彎的小路上留下了兩串長長的水印,我遠遠地跟著,踩著那兩道水印,頭也不用抬就跟著回家了,覺得真是有趣極了。
別人家的娃娃們也和我一樣,常常會跟著大人來到井邊,于是那兒便熱鬧起來。我們圍在井的高臺下打鬧,玩耍,久久不愿離去,而家人也不放心留我們在井邊玩兒,便多逗留一會兒諞諞閑傳。于是孩子們的嬉鬧聲、大人們的玩笑聲、人來人往的提水聲互相交織,遠近可聞,給人們的農閑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愜意和生機。后來村大隊開社員大會也索性搬到這里,人們站的站,蹲的蹲,家在附近的就拿個小板凳坐下,還有的婦女拿來自家的針線活邊開會邊做,大隊干部在上面講,大家聽會做活兩不誤。我們這些娃娃們只顧在不遠處追玩打鬧,好不熱鬧。
幾年以后,不知誰家打了第一口手壓泵井,不用井繩,也看不見井,只需壓幾下,水就源源不斷地流出來,于是村里人便陸陸續續各自在自家后院里打這種井了。從此打水不用出門了,而那口機井也就慢慢的無人光顧了,失去了它往日的生機。而這時我的童年也已慢慢地走遠了。
再后來,我離開故鄉到城里上學、到城里工作,并在城里安家落戶,故鄉的井也深深地被塵封在我的記憶里了,但每次想起它,我心里還是會涌出一股親切的甘甜,仿佛喝了媽媽早晨在井里打出的第一口水。
也許有人會說,石頭有什么可稀罕的?----隨處可見、俯拾皆是。然而我卻收藏了許多石頭。我把它們當做我的“寶貝”,因為他們給我帶來了快樂,也給我帶來了無限遐想。我的石頭來自四面八方,有爸爸媽媽給的,有爺爺奶奶送的,有哥哥姐姐采的,親戚朋友贈的,······它們有的采自東海之濱,有的產于新疆戈壁,有的出自大江大河,還有得產于高山峻嶺。它們都經歷過大江大河的洗禮,暴風驟雨的打磨。形狀有圓的',扁的,方的,長的,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絕不重復。這些石頭中,最漂亮的要數那塊“五彩石”了。它顏色是五彩繽紛的,表面光滑圓潤,大如雞卵,狀如陀螺。上有道道紋線,彎彎曲曲不成規則,紋線顏色為暗紅,我給它取名為“五彩石”。這塊石頭可謂我的“面子”石了,它是姥姥三年前去南京旅游時購得。每次有人觀賞我的石頭時,我總要把它拿出來給人欣賞,一飽眼福。這些石頭中,我最喜歡媽媽出差海南時從三亞帶回的那塊“中國石”,那是媽媽到海邊拍照時給我撿回來的。它只有手掌大小,天藍色,它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雞,所以,我叫他“中國石”。它是我的至愛珍寶,我是用紅綢布把它包起來的,它象征我們偉大祖國,看到它,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這些石頭中,最奇特的石頭,要算是我的“林泉寶石”了。因為 ,這塊石頭是我到竹林中的小溪里撿到的,它非常的滑,中間有一個孔,像手鐲似的。可中間的孔也只有指粗而已,這塊石頭表面為米白色,間有煙灰,土黃色等,似明非明,說暗不暗,在太陽光下還略顯光澤。我根據它的來歷,給他取名“林泉寶石”。我喜歡這些石頭,因為它們出自天然,美而樸實,奇而無華;我珍惜它,還因為它象征我們的祖國。
大家一定都見過鴿子吧!不過你們有沒有見過處州公園的鴿子呢?沒有見過沒關系,我帶你們去看一看那兒的鴿子。
一眼看去大多數鴿子都穿著雪白的“大衣”。少數是黑白相間和黑色的,有幾只帶著黑色的領帶,穿著黑色的西裝,走起路來有條不紊,儼然然是一位紳士。
你拿著飼料它們就來啄你手上的食物,啄地你手心癢癢的,要是你手抬高一點,它吃不著,就會飛上來吃,調皮的鴿子會在你的肩膀上用它的爪抓著你的衣服走來走去。鴿子最喜歡吃的是玉米和青豆,小顆米粒它們都不太喜歡吃,當你在地上撒一把飼料(里面有玉米、青豆、小米),它們就紛擁而上,互不相讓爭搶了,去尋找另外的目標。當你快速的走到它們中間,它們立刻飛開了。飛起來的時候他們的尾巴像一把張開的漂亮的扇子,降落時尾巴慢慢的合攏,就這樣鴿子的尾巴時而張開,又時而關閉,真是有趣極了。
羽毛如雪一般的鴿子給處州公園添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天,爺爺帶我去菜市場買菜,我們來到家禽市場,看見菜市場僅有一只可愛的鴿子,這只鴿子羽毛潔白,眼睛大而圓潤,充滿悲傷,一陣風吹來全身瑟瑟發抖。這還是只幾個月大的鴿子。這樣小的生命就這樣斷送在人的鋒刀與熱水里?
“買下這只鴿子吧!”我對爺爺說。爺爺了解我的個性,喜歡養小動物,于是問我:“是吃還是玩呀?”
“又想吃,又想玩。”怕爺爺不給我買只好這么說。
爺爺看了看我說:“好,滿足你的高級要求!”
于是就和賣主談好價錢買下了這只鴿子。賣主從籠子里拿出鴿子問:“殺不殺?”
爺爺說:“不殺!”這下我可樂壞了。
我拯救了一個死難臨頭的小生命,動物也是生命,能做到保護動物說明你有愛心。國家為什么要保護動物,哪怕是雞呀,鴨呀,也要保護,它們也是生命。
星期天下午,我和爸媽一起去中心廣場看鴿子。哇,人可真多啊!有大人、小孩,還有老人。他們有的坐在石凳上看;有的和孩子一起喂鴿子,逗它們玩兒;還有的站在圍欄外給他們照相。
看:一身潔白如雪的羽毛,一張紅褐色的小嘴,加上一對玲瓏剔透的眼睛,湊成了一只只亭亭玉立的小白鴿。鴿子的羽毛除白色的外,還有灰色的,像給鴿子披了一件灰色的外套;還有五彩的:頭是白色的,頸是紅黃相間的,身子是灰色的,像一位美麗的少女……
鴿子走路上的樣子很可愛:仰著頭,邁著方步,慢條斯理的,好像目中無人。當你想抓它的時候,它就優雅的飛到高處,或陪你繞圈圈,也不奔跑。
鴿子吃的食物是:爆米花、玉米子。它們吃的時候,常常一嘴吃一個,你可別小看那小小的嘴,吃的東西可快啦!一看到食物小嘴就叨個不停,等你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才發現手里的食物就已經被好幾只鴿子吃完啦!
故鄉在鄉下,鄉下沒有公園。村舍,菜園,鄉親,還有風景樹,是故鄉長留在我心目中的印象。
風景樹有先人留養下來的,也有后人栽種的。樟樹,楓樹,松樹,柳樹,柏樹,榕樹,竹林,以及本地的一些雜木,全是中國式的,傳統的,本土的,在村前屋后,在地頭墳前,或是古樹叢林,或是獨木成蔭,或是三兩為伴,每一個村落就有每一種風景樹,它是立在村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幟,是一種中國式的鄉村文化。
我的故鄉是浙西南山區中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它坐落在一個山坳里,土房擠著木屋,橫豎穿插,錯落有致,像是在草地上踩出的一褡拉牛蹄印。記憶中的故鄉,除了像牛蹄印的房子外,還有滿嶺的整片的竹林、油茶和沿土坡而下的梯田和旱地。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是我們祖先和上輩經過生產勞動創造的物質文明。它是汗水和心靈抗爭的一種物化,它給我幼小的心靈是一種辛酸的體驗。
而不同于這些的,就是村子周圍的風景樹了。在村前有一塊土丘,上面是我們好幾家的墾種地,旁邊五棵高大虬勁的松樹成弧形挺立著,日夜守衛著進村的路口,聽說那是太公種植的。太公有五個兒子,他就種了五棵松樹。我們未曾見過太公的模樣,但去合抱過五棵青松,兩個人或者三個人,牽手合抱那粗大的樹桿,然后抬頭仰望,看它直上云霄。早上走出家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五棵粗大的青松,幼小的心靈就有了力量。后來,五棵青松被砍一棵,死了一棵,剩下三棵依然傲立在風雨中。
在村的水口有一塊陡坡,坡上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樹桿粗壯,枝丫交錯。每當大風從山外翻騰著滿山的竹林,若千軍萬馬馳過瓦背時,我們全寄希望于那一片密集的水口風景樹了。山上的千萬畝樹林都砍完了,祖上有意留下這片樹木,為的就是借它為村子擋風的。林子中有一株楓樹,每至秋天,風葉紅艷,跟晚霞交相輝映,是我一生難忘的最美的風景。
保留最好的一叢原始古樹在村后,它們是故鄉的象征。它們雖然腹中空洞,古態龍鐘,但還是依然保持著倔強的生命力。貓頭鷹卻尋著它的樹洞筑巢,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為我們唱響最純真的兒歌。貓頭鷹還會像公雞打鳴,在凌晨不斷地提醒我們早起上學。無論我走到哪里,每當我在睡夢中聽到那優美的天籟之音時,我就像回到故鄉的懷抱,就會感受到故土的溫暖和踏實。
故鄉的風景樹,它古老,高大,結實,像一位堅強的山神,在暴風驟雨中守護著我們的村子;它蔥郁,寧靜,體貼,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又像一位美麗的女神注視著我們。外出讀書,每每回來,遠遠地看到村前五棵古樸的青樹,心里就像看到親人一樣,變得無比的感動。是啊,那是生我養我的故土啊。
走進村口,眼前便是村后那叢古樹和古樹俯視下的村莊。村莊已經空洞無人,老屋已經倒塌,菜園荒蕪,看不到往日那裊裊的炊煙,所有的門緊鎖著,所有的鄉親,不管是前程似錦的,或者無可奈何的,都一律的早已離開了故鄉。這是留在百年山村心頭的一個難以挽回的痛。
只有我的祖先和祖先們養植的風景樹還留守在故土上。十多年來,我一次次地在紛紛春雨中踏上故鄉的路,為的就是趕回去看望他們。我一次次地把故鄉攝入我的相機里,為的是怕故鄉會在我的眼里我的夢里消失。故鄉也只留下那幾叢風景樹了。可是我怎么能想到呢,我僅隔了一年回去,眼前已變得那么凄愴,茂密的風景樹也已斷肢缺臂,殘敗不堪。是被大風刮掉得否?是被冰雪壓垮了嗎?似乎不可能。記的小時候,風是多么的大,天是多么的冷,雪是多么的厚,風景樹卻堅忍不拔,依然如故。可是今年這些風景樹怎么了呢?或許是真的老了罷!我想是它們心死了。
只有村前那三棵青松依然如故。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