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稿模板五篇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演講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寫演講稿時總是沒有新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演講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是一個與愛情無關的話題,但是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經歷,給了我感想,更給了我感動,也是我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一大支撐與動力。
在XX年我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同時,我班上的一位學生悄悄地卷起了被褥、同時留下一封信離開了校園,信很簡短,家庭的處境比我想象的還要更困難,她只是單純的想為家里減輕些許負擔,分擔一些憂愁。當時,既為她的處境感到難過,也為她的舉動而震撼。責任與使命令我頂著烈日踏著自行車前往她居住的梓山鎮源楓村。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低矮的廚房燒火做飯。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啪啪的眼淚告訴了我欲言欲止的內容。后來,她回到了我的教室,就因為那天我的汗流浹背和期許的眼神。從此,我的班級多了關心、互助、積極、向上的氣氛。XX年中考前,在一次帶領學生踢球時,為了保護一位同學,我不幸骨折了,全班66名同學全部陪我在操場等了3個小時的救護車,用他們最淳樸簡單的語言表達的對我的關心。面對他們的哭聲連天,我故作堅強。用哽咽的話語交待了班務工作。第二天,當兩個因為暈班車而從村里租摩托車一路淋雨到醫院看我的學生出現時,我由衷的自豪,因為我付出了一份愛,卻收獲了多倍的回報。一直到現在,我仍然幸福的感動著,沒有哪個職業可以收獲如此多的感動。
用愛去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用心去愛學生,學生會給與我們更多的愛與感動。花一份愛心忠誠教育,換回了66份愛的回報,這是我這輩子最劃算的交換。作為一名黨員,作為黨員中的教師,我想我會繼續用忠誠的愛去教書育人。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教育就是習慣》。
江蘇省原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研究員曾撰文指出:當下的教育,對學生現范的要求提得過早。所謂過早,是指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時候,就用條條框框限制學生。教育部課改專家劉堅教授也認為:如果在學生剛進入學校的時候,我們在教育教學上就強調這樣、那樣的習慣,試想當學生對面新知識的時候,還會有多大的把握進行創造力的想象。很顯然,兩位教授在小學生“習慣培養”方面是持穩重、謹慎態度的。那么小學教育到底該不該、要不要培養學生的“習慣”呢?我們不妨先看看下面一組鏡頭。
一個人去應征工作,隨手將走廊上的紙屑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被路過的面試官看到,因此他得到了這份工作。原來獲得賞識很簡單,養成好習慣就行了。
有個牧場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場上辛勤工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定會長得很好的。”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頭,養成吃苦耐勞的好習慣就行了。
在電視畫面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大多數國外的孩子,在客人到家里來做客時,會像大人似的充滿自尊、自信,他們懂文明、講禮貌。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有客人來訪時,一些孩子見了生人不是畏畏縮縮、扭扭捏捏藏在大人的身后,就是在客人面前亂折騰胡鬧,任意打斷大人間的交流,不講文明禮貌,有時弄得父母很是難堪。其實,這一切都緣自做父母的從小忽視培養孩子自尊、自信、自重和人際交換能力的良好習慣所致。
1988年,世界75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所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答到:“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糖果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東西要放整齊,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飯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原來,基本的倫理道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需要從小養成的。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的增值,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對于學生日后乃至整個一生的學習、工作都能時時地、悄悄地發生積極的影響。上述系列鏡頭便是最好的佐證。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而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不能靠自己來完成,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科學施教來逐步形成和完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保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勿庸置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簡直是一句空洞無力的口號。
孔子說:“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習慣和天生一樣牢固。確實,兒童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性格的收獲;播上性格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正如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的那樣:“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的養成。”其實,教育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習慣,習慣的培養也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難,最主要的就是掌握習慣的培養原則。
傳統教育特別注重標準化和規范性。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有專家學者提出小學教育更應著眼于“大智慧”的培養與發展,這一觀點的正確性毋庸置疑。但由于理解的偏差,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由此就可對學生學習上的一些“細枝末節”放松要求,甚至可以完全放棄。眾所周知,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標準和規范的社會,標準和規范是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之一,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首先必須具有強烈的規則意識。教育要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規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而“規范”也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各學科在國際間的交流與發展。小學教育培養“大智慧”與加強小規范”并不矛盾。我想沒有人會說:對小學生學習規范嚴格要求就會降低學生的智慧,而對小學生的學習規范放松了就會提高學生的智慧。恰恰相反,“大智慧”和“小規范”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規范”意識強的人做事細致有序、思維嚴密周全,能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比“規范”意識淡薄的人更能取得成功。如果教育教學中能做到“大智慧”和“小規范”并舉,豈不兩全其美?此時,對規范的尊重,才既是對人性的尊重,又是對創新的尊重。
傳統的不一定都是糟粕,流行的也未必全是精華。傳統是繼承的基礎,承前方能啟后,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亦是如此。“提高認識是必要的,轉變觀念似乎言重了,現在,是我們尋求東方和西方教育理念之間的中間地帶,保持科學平衡,取得辯證統一的時候了(我國著名教育家張奠宙語)。”課改專家、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斯苗兒于《課堂常規——在自由與限制中把握分寸》一文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要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之一,貫穿滲透于學習活動之中,貫穿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正如我國當代教育家李希貴所言:教育的根本說到家就是培養習慣。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各位領導、專家:
大家好!
今天我想根據情況給大家講幾點:
第一點,我們學校總結了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簡單地說,就是三法三式。
什么是三法?這是與學生思維水平相適應來說的。就是“核心點突破法”。主要解決教學中有無有效問題、問題太濫而造成學生思維度不足,思維質量不高的問題。二是“興奮點激活法”。針對班級學生思維水平差異,科學地設置各類水平的問題,使全體學生都進入有效思維的狀態,都有興奮點。三是“生成點拓展法”。抓住學生課堂上節外生枝和“思維盲點”,拓展教學資源,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什么是“三式”?這是與學生學習風格相宜來說的。就是“循環交互式”——與不同學習風格相匹配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問題解決方式交互使用。對號入座式——針對不同班級的主流學習風格采用不同策略。自主選擇式——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我們課堂教學開展的活動得到了上級的肯定,XX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
第二點,我們開發了《美在于發現——美石的收藏和欣賞》的校本課程。原則一是平中見美——不求高檔化。在日常生活中,到大自然去,發現美石,能收集到自己喜歡的石頭。二是實中求真——全員參與。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當中,實實在在,真真切切,三是不買不賣——沒有商品化。不能進行買賣,一定要自己撿的。我們的做法是,可以和父母及長輩一起收集,欣賞,評鑒。但一定要自己親歷親為。我們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性,也開展評比活動。這里講一個事例。有一個孩子為了得獎,父母到市場化錢給孩子買了一塊奇石,得獎了,學校得知后收回了獲獎證書,并批評了學生和家長。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評獎,也不是為了收藏。而是讓學生走向自然,發現自然之美,從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道理說明后家長也都很配合,現在我們收集了很多石頭,不乏有些具有收藏價值。普通的石頭,我們也開發利用,用沙盤進行盆景創作。使孩子撿來的每塊石頭都派上用場。其實,每個人不是也是這樣的嗎?同時要求學生把自己收集的過程,想法,感受寫下來,一起交流。孩子們是有許多話可以寫的。這項課程受到了家長的歡迎和肯定。
第三點,我們學校還創新教師備課——必做和自選相結合;創新教學檢查機制——定期和隨機相結合;創新教師專業成長平臺——上課和教研相結合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因為時間限制,我不能展開講一些教育故事,如果感興趣,我們可以私下交流,共同探究。教育是個永恒的`話題,我們將不斷探索。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從草長鶯飛的早春到驕陽似火的盛夏,從果實累累的金秋到雪花飛舞的寒冬,在四季的輪回中,我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學年。回眸近幾年當班主任的歷程,心底總會涌起無限感慨,無限感動。冰心說:“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用愛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會發現:每一位學生都是無比可愛的。他們在沉思中潛藏活力,在調皮中充滿智慧,在詭辯中進發靈感,他們給我無數的驚喜,他們讓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陶行知先生說的好:“愛滿天下,愛生如子”。教師的愛,尤其是班主任的愛,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愛心是具體的,是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一個眼神,一句問候,一點鼓勵看起來微不足道,但這何嘗不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體現呢?班主任真誠地關懷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期望,又能體會班主任的愛心和平等的態度,那么這個班集體就會充滿真誠、友愛、活潑和上進的氣氛。
我們班的楊靜磊是出了名的學困生,我在班主任經驗交流材料中也經常提到他,他話說不清,字寫不成,他的學習成績更別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今天不說他的成績,說一下他的人品。那還得從上學期的社團活動開始,輪到我們班上廚藝室包餃子了,孩子們都很高興,我們把學生分成四組,有的揉面、有的搟皮、有的包餃子。在整個過程中,楊靜磊是包餃子包得最好的學生,當場我就給與了表揚,在煮餃子時廚藝館沒電了,張老師讓我們把到教室去煮,因為鍋小,53個餃子還得分兩次煮,第一鍋煮好后,楊靜磊說:“老師,先讓他們吃吧,我第二鍋再吃。”我又對他進行了表揚。吃餃子的時候我問:“誰還記得廚藝館墻上的大字。”學生說出:“餃子里包的不僅僅是餡兒,還有濃濃的情。”我說:“餃子就好像我們這個大家庭,學校是皮,你們是餡兒,在不遠的將來你們都是一個個煮熟的嬌子。但一定是付出后,才能成為嬌子。”楊靜磊聽后笑了,下學后他對我說:“老師,我一定要好好學習。” 在隨后的月考中他是進步了,但是成績還是不穩定,我對他說“做人比學習重要。”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收獲的卻是“桃李滿天下的”無限快樂。我用我的真心去教誨我的學生,我用我的真情去感化我的學生,給他們溫暖,給他們鼓勵,給他們包容,同時也不忘給他們明確的目標和嚴格的要求。因為我深深懂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我都將勤耕不輟,盡我最大的心力去教書育人,以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愛是什么?愛是對人或對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是愛惜。是珍惜,愛與喜歡不同,喜歡意味著占有,而愛意味著責任,意味著付出。
愛自己:首先是從對自身的珍惜和尊重開始,古人云:自愛。仁之至也,人若知愛,則應慎護自己。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愛,不知道自尊和自重,那就很難說愛自己了,愛自己首先要珍惜生命。珍惜青春。珍惜時間。珍惜機遇,真是自己的聲譽和尊嚴,不要虛度光陰,惹是生非,酗酒打架,任意妄為,那不是愛己而是害己,害家庭,害父母,我們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
愛家:就是摯愛自己的家庭,愛父母愛親人,讓家長和親人們省心放心,讓他們精神和物質的投入得到應有的回報。對于家庭毫無責任心,花錢如流水,不思進取,對自己的行為從不反思悔過,而父母為自己勞心勞肺,甚至禪心竭慮,有時甚至到社會上違法犯罪,危害一方,搞得自己家破人亡,這就成為家庭和社會上的禍害。
愛校:就是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學校。用語言和行動來維護同學。老師班級及學校的榮譽和利益。學校是我家,和諧靠大家!同學們應該從小處著眼,不要把一些不文明的言談看做小事,應該有良好的文明習慣,提高文化修養,一滴水蘊藏著大海的本質,一束光反射出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也折射出一個人的修養。因此,同學們應該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關愛校園,用行動和愛心裝扮我們的校園。學校的環境,寢室的環境,實習的場所,應該像同學們的儀表一樣體面,熱鬧的校園中應該回蕩著以“你好”“謝謝”等為主旋律的美好樂章!
愛國:是愛的升華,是更高更大更深的愛。
愛自己。愛家。愛校。愛國是對愛的不同層次的表現形式,是相輔相成的,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由近及遠,由小愛到大愛,形成和維護了我們的共同生長環境。如果沒有了大愛,小愛就會備受侵害,愛沒有了安全保障,就難以存在,愛有時意味著理解和寬容,有時意味著放棄,意味著犧牲。
愛,是人類的永恒的話題,是人類持續及發展的永恒動力,愿同學們自尊自愛,互尊互愛,愛自己,愛家,愛校,愛國,成為有修養的人!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