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人在很多年前就很睿智,看了弟子規,感受頗深,從中也領悟到了其中道理,比如:
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的時候,要趕緊應答,不得緩慢,父母叫我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我要勤快不能偷懶。學習到這兩句,當媽媽叫我的時候我都是很快的答應,也盡快的完成媽媽交代給我的事情,洗碗,拖地,打掃衛生,作業及時完成。
②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理解意思:都是人,品德高低不同,品德一般的人很多,品德高尚的很少。就拿這次新型冠狀病毒來說,發國難時有的品德低下的人,竟然網絡詐騙售賣口罩,騙人錢財,還有的高價售賣劣質口罩,發橫財,令人不齒……品德高尚的醫護人員,還有匿名捐款捐物的人……,用到了,我喜歡勿自暴,勿自氣,圣與賢,可馴致。因為我看到它之后,我覺得只要努力,沒有什么達不到的。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板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后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弟子規》讀后感以前我就學過《草》這首古詩。通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句,我知道草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當我讀了《弟子規》后,我對這首古詩有了新的看法。它告訴我們春天的小草生命力頑強,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被人們踐踏,它都會頑強的生長,而秋天的草是那么脆弱,稍微大一點的風就能把它吹折。其實,父母就像秋天的小草更加需要呵護。長這么大我一直以為父母是最堅強的,從來沒有關心過父母。從來沒有為父母做過什么,我不停的向父母要求這、要求那,偶爾還會朝他們發點小脾氣。讀了《弟子規》后,我感覺自己突然間長大了,我比父母堅強,我要關心父母,保護父母。從今往后我要改掉以前的壞毛病,雖然我不能保證全部學會,但是我要努力做一個乖巧懂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弟子規》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一個人要有好品德,要有一顆為別人著想的心,胸懷越寬廣,里面能裝的東西就越多,越美好。它教育我們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團結友愛。總之,我們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要改變自己,讓生命充滿色彩,更有意義。
暑假里與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和孩子明白和學會做人的許多道理,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字里行間那小小的三個字,卻蘊含了許多大道理,讓我深有體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孝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行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在身邊照顧,湯藥要自己先嘗,然后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聲招呼,以免父母牽掛,要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圣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么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么是親情,友情等等。通過讀《弟子規》希望孩子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品悟出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對照它,我們應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雖然是一本并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懂得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要辜負作者的一片苦心。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開展讀書活動,這學期李老師要求我們回家讀《弟子規》,我們大家看完之后都受益匪淺,它雖然三字一句,但卻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
在這么多句三字經中,有幾句讓我印象很深。“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一句話讓我的感觸非常深刻。以前,媽媽叫我起床我總想爭分奪秒地多睡一會兒,尤其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后,每天早上媽媽一叫我便馬上起床,洗臉刷牙,吃早餐之后便去上學。這樣,我漸漸懂得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過光陰。”這一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讀到這一句時我想到我以前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忘了要聽父母的話。趕集時,看到好東西不管多貴都要買,一不隨意就大聲嚷嚷,有時還頂撞父母。學習了《弟子規》后,我一想,遇到事情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一定要聽從父母的教誨,對父母的話一定恭敬聆聽。要用平時言行來弘揚《弟子規》的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不僅要學好《弟子規》,還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將這些教誨傳承下去。
《弟子規》是中國國學的瑰寶之一,它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成的,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語行為要誠實勤奮,小心謹慎。
我讀了《弟子規》感悟深刻,尤其是這幾句話讓我非常深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的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過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去做,不要拖拉和偷懶;父母教育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時要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
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把課外老師留的書法作業寫了,我就沒寫,干別的事去了,結果快到上課的時候我一陣狂補,沒有寫好,被老師訓了一通。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上這幾句時,我不禁回想這件事。“父母命,行勿懶”正好和這件事呼應,而我沒有做到立刻去做父母交代的事,以后要立刻去做。
我們小學生要聽父母的話,也要聽進去父母的批評,不要強詞奪理,更不要在父母面前撒謊,使父母生氣傷心。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要從聽父母的話開始。
像《弟子規》這樣博大精深的國學還有很多,我以后要多讀、多記、多實踐。
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有些原因很簡單。但我只是沒有真正明白真相。所以,學習了《弟子規》,我才真正明白了道理。《弟子規》增加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學了《弟子規》,有三點體會。
第一:感恩。對于一個人來說。應該得到回報的是最仁慈的父母的仁慈。所以《弟子規》第一章是孝道,感恩之心體現在“孝道”二字上,“父母不要拖慢父母的生活,不要偷懶”,“父母要尊重父母的責任,服從父母”,這是我們做孝道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是有很多事情我沒有做。經過這次學習,我希望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加倍努力,希望能給努力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尊重,要謙虛,尊重和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心的謙虛很難對別人表示尊重。充分的行動損害適度的利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我從小就讀過很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是我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相反,他們往往很有競爭力。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培養人的品德,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最近,我們學校開始學習《弟子規》,開始我對《弟子規》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漸漸明白了里面深刻的意思。
《弟子規》最令我感受深刻的部分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句話大概講了:“長者站著,晚輩不要坐下;長者坐下,長者叫你坐下才坐下。”讀了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對長者是那么尊敬的,但我看過一件事例,這件事例與古人的行為相反。
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車去爸爸的公司,因為車上太多人,所以我沒有找到坐位,然后有一位老婆婆上了車,看上去這個老婆婆非常年邁,右手拿這手杖,左手在發斗,老婆婆向左望了望,向右望了望,車開動了,突然剎車,老婆婆向前沖去,然后一位大叔把那個老婆婆抓住了,正在坐著的`年輕人看見了,臉紅了,連忙起來讓坐位給老婆婆坐,老婆婆笑了。
通過了這件事和學習了《弟子規》,使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尊敬身邊的老人。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并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就應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理解,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悲哀。看到那里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樣做人處事時,我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悲哀,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教會了我許多,使我更加孝敬、尊重、體會別人,其中“出必告,反必面”使我懂得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告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在一次放學事件中,使我深刻得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一天放學后,我想去上一次廁所,可是我想起了上次因為上廁所,媽媽來接找不到我,在學校食堂、操場來回找了好久,當媽媽氣喘吁吁找到我時,我心里很愧疚。所以我有點擔心:萬一這次媽媽來接我,又找不到我怎么辦?她一定會很著急的。正在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的“出必告,反必面”。我趕緊跑到一個同學面前,讓他在我媽媽來時通知下她我在上廁所。
我走出教室,去上廁所,可是心里卻像有只小鹿在亂竄,忐忑不安:我同學知道我媽媽長什么樣嗎?他會通知到我媽媽嗎?
當我迅速的跑到教室時,發現同學已向媽媽說明了情況,媽媽正在門口等著我呢。。
我要感謝《弟子規》呢,如果沒有它的提醒,又要害媽媽擔心了。當然《弟子規》還給了我許多的啟發,它真是我學習的好幫手。
我讀了弟子規知道了,在家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無數心血撫育我們成長,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要永遠記住父母的恩情,對父母要有禮貌,關心體貼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
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做一個文明的小天使。
這個暑假,大隊部給每位同學布置了一項任務,就是寫一篇《弟子規》的征文,于是,我讓媽媽買了一本《弟子規》。仔細閱讀起來,《弟子規》講的是怎樣做一個真人君子,怎樣為人處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怎樣尊老愛幼。里面的一句句話語里,都有一個個大道理,如: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讓我們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遵重長輩,讓我最受教悔的是孝子王祥,王祥經繼母經常在他的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因此,父親不再像以前那樣寵愛他,并讓他天天地干粗重的活,折磨他,但王祥對繼母卻毫無怨言,而且侍奉她更加的周到細致。真孝順啊!有時候媽媽喊我有事,我裝聾作啞,愛理不理。有一次,我做錯了事,媽媽過來教訓我,我就跟媽媽吵了起來,看看王祥,他的繼母這么對他,他都周到的孝順父母,而我,卻為了一點小事和父母吵吵鬧鬧,連王詳的一點也比不上,王祥為了繼母想吃魚,在冬天不顧天寒地凍,下水捉魚,還有一次他繼母想吃烤熟的黃雀,來刁難,于是王祥就想盡方法,千辛萬苦,王祥的真心感動了上天,蒼天成全了他,王祥才捕捉到一只黃雀,而且親自燒烤,雙手拿給繼母吃。王祥因此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我要向王祥學習,愛父母,尊長輩,保護弱小,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做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好孩子。
昨日,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名叫《弟子規》。我把書翻了個遍,里面的內容很深奧,但讀起來卻是朗朗上口。“泛愛眾”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了。
“泛愛眾”,書里說,就是以廣泛的愛心對待社會大眾。愛,是我們人類生活的紐帶,父母愛我,我愛我同學,同學愛老師,老師愛國家,我只說了“愛”的一面,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小愛”吧,而“泛愛眾”不僅說的是要愛所有人,還要愛地球上所有的一切,校園的花花草草,國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應該去愛惜和呵護的。
也許有的小孩會說,爸爸媽媽的愛是最偉大的,爺爺奶奶的愛是償還無盡的。是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親朋好友,甚至全世界的人們都以“愛”而連接起來,我們人類就能和睦相處,但這遠遠還不夠,因為我們的吃穿住行,所有行動的一切都來源于大自然,只有愛自然,和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真正的“大愛”!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優良傳統,還記得春秋末期魯國的儒學家曾參嗎?還記得他為了遵守諾言將自己家中的豬殺掉的故事嗎?他當時對妻子說過一句話:“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首先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于是在潛移默化的教他學會欺騙。”這不正是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都騙,那么,他肯定也不會像華歆一樣對待生人了吧?所以肯定是一個不可交往的人,是一個沒有誠信,對社會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人。
除了誠信,我們還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要悉心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不要一說你不好就翻臉,所謂“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就是這個意思吧。
其次還有“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我們明白:“看見別人的優點,就要努力去學習,看見見別人的缺點,就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然后想辦法去改正。就連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不也說過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嗎?
學習《弟子規》的過程,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這將對一個人的成長帶來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生活才會變得更加踏實和美好,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