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的我作文錦集7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的我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剛生下來時,有一夜,我和上帝相遇,他問我:可愛的生靈,你正是年少的時候,而我和你有緣分,告訴我,你需用什么?
我想世界何其浩大,于是我回答說:我需要一個屬于我自己的世界,可以嗎?上帝莞爾一笑:你馬上就可以擁有的了,那里有只屬于你的快樂,只屬于你的幸福,只屬于你的春天……
清醒時,那句話已經慢慢地靈驗在我的身上了,只是在家庭的照料下的我從此不敢承認自己的需要。
想想我吧,從小到大我的需要家人有哪一樣不依我呢?但是每次在飯桌上,他們都想分享我的內心世界,只是我渴望自己獨立擁有的世界一個呆著就好。也許快樂分享了就有兩份快樂,悲傷分享就少了幾分悲傷,我真的希望自己一個人擁有、承擔這一切,我需要一個只屬于我自己的內心的世界。
也許我的個性與其他人不同吧?別人在傾訴的時候,我充其量是一個精神垃圾桶。我不需要別人理解,是不是我的年少里面存在著一份年少輕狂吧?不是的,我希望自己的角色是一個淡淡的角色,擁有黑色的神秘,擁有很多別人不知道的小秘密,可以友好地相處,也可以獨來獨往瀟灑一人行的人。
年少的確可以使人們產生很多美好的感覺和奇異的想法,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我的年少是瀟灑一人行,想法是當手心向下的小公民,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博得別人的笑容,不希望別人為我付出太多,自己去分享別人的勞動成果,或是不希望別人來分享我的喜怒哀樂。
我們是年少,站在花季的雨林里,沐浴在各自的喜怒哀樂中,請給我一個屬于我的內心世界,書寫我的靚麗人生!
風雨中,我傷害過不該傷害的人
一考生
有人說,人一生下來就開始透支母親的生命。可我一生下來就是為了報復父親。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和媽媽離婚的情景。判決時,我最終還選擇了父親,我要讓他難過一輩子。沒過多久,父親又結婚了,這更加深了我對他的仇恨。
雖然繼母總是竭力地想討好我,我卻從來沒有對他笑過一次。父親常被我氣得青筋暴起,每每這個時候,我的心里總會燃起一絲可怕的喜悅。幾年后,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孩,不過他只是個病秧子,三天兩頭得送醫院,我經常半夜醒來,看見父親開車送弟弟去醫院,繼母在門前鬼哭狼嚎的場面,我變成了一個麻木的觀眾,沒有一絲擔心。
那天,我接到了重點中學的通知書,這是我十幾年來除了報復父親之外最大的心愿了。回到家,我把通知書朝桌上一扔,“我考上重點中學了,明天報到,先交三千!”父親拿過通知書,眼角稍微揚一下,但馬上又恢復了沉重。我知道,這幾年來,弟弟的病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但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只見父親慢慢地起身,來回地踱著,最后他下決心,走到繼母面前說:“小偉的病要治,萌子的書也要讀”。“家里就剩這三千了,醫生說小偉隨時可能要動手術,這錢可不能用啊!”繼母哭著說。“可咱也不能誤了萌子的前程啊!”說完這話,父親沖出了家門。看著這一切,我有了一點心酸。
第二天,醫院來通知說,弟弟可能不行了,要我們有心理準備,那一刻,我第一次有了一絲震撼,那一天,我懷著一顆慚愧的心看了弟弟一眼,是分別后的第一眼,也是最后一眼。
我去重點中學的前一晚,父親把我叫進了他的房間,語重心長地說:“萌萌,其實我不是你生父,當初他拋棄了你們母女倆,我為了保住你母親的名聲才跟她結婚的,我們約好等你長大一點后再離婚,沒想到你當初選擇了跟我……”
這番話猶如晴天霹靂,我怎能相信自己一直報復的父親,居然是我最大的恩人,是一個與我毫不相干卻白白養了我十幾年的人……看著眼前未老先衰的父親,我的那些仇恨變得不堪一擊了,我撲進父親的懷里,大聲哭著說:“爸,我對不起你!”父親拍了拍我說:“父親是永遠不會責怪自己的兒女的!”
原來,這十幾年我白活了。只有今天,才真正找到了自我。
佳作探勝:“這里有溫暖關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周圍充滿了陽光雨露,充滿了親情友情,充滿了合作競爭”,本文讓讀者更深地體會到這一點。作者圍繞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敘述了一個家庭生活故事,將兩代人的情感沖突置于矛盾之中,有力地揭示了所要表達的主題。平鋪直敘地寫父愛,寫親情,難于寫出真正的父愛和親情,而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對比和誤會的筆法來傳達這種情感矛盾,尤為深刻而且讓人怦然心動,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說本文最大的優點就是談真感受、訴真感情。
繡口吐槽,是大唐的一半。余光中這樣描述李白。的確,李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符號。上下五千年,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的創作才華。用現在的話說,李白是一個真正的'偶像。杜甫和白居易都是他的粉絲。當我們讀李白的時候,我們讀了一個傳說,看到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的詩人是李白。我學的第一首詩不是李白的,也不是我背得最多的那首。但是,讀李白的時候,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和幸福。其實當時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去體會其中的微妙,只是憑感覺。長大后再看李白,發現他的詩論離我越來越遠,太浪漫太夸張,讓我覺得他只是一個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理想主義者。可是今天,我又知道了他的身世,又知道了李白。我又看了一遍李白,仿佛看到了從未見過的東西,找回了小時候讀他詩的快樂,又增添了一絲感動。《紙上的李白》說唐朝和李白成就了彼此。這句話我很贊同。我們總說唐朝的盛世是唐朝的開放包容,這就賦予了李白如此大的胸懷。他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是大悲大喜,超越世俗,超越物質。同時,在李白的作品中,我們感覺唐朝就是這樣一個散發著光輝、自由、雄壯的朝代。他的灑脫,他的大格局,是其他詩人無法比擬的。所以,只有他才能寫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我想后世并沒有刻意夸大李白的文學成就,提高他的地位,因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如此耀眼的一顆明珠。就像《如果沒有李白》說的,沒有李白,一些像白居易這樣的大作家也可以更上一層樓。
除了唐朝對李白的成就,李白今天成為李白的另一個成就就是他的金魂。其實李白的生活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順利。他饑寒交迫,在絕望中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甚至因為站錯了隊而被流放。但他并不像其他詩人那樣只是表達自己的憤怒,發泄自己的不滿。他總是抱著憤世嫉俗的態度。即使在他情緒低落的時候,他的詩仍然充滿了英雄主義和灑脫的氣息。李白骨子里透露出的與生俱來的藝術氣質和孤獨感,注定要成為詩人和藝術家。他浪漫多情,卻不敏感多疑;他每天憤世嫉俗,醉醺醺的,但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上,下,得意,失意,一壺醇香沒了。
今天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很羨慕他。我欽佩李白的聰明和才華。今天再看李白的時候,鼻子不知怎么就酸了。也許是他那充滿自由的詩句,填補了我們心中的空虛,戳中了我們心中的痛。
也許你不會到來,也許你回遲到,但我還是會靜靜的等候,帶著希翼,等待遲到的你的到來。
——題記
你,揮一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于是康河的柔波里,多了一尾相思的魚兒,在青荇中穿梭、等待。
我,沿著你的默痕,去尋找康河,只看到,舟去蕩出的水波。你走了,悄悄地走了,我還以為你在。
康河真的就此寂靜,再尋不到你,不,不會的是嗎?你會回來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也許你太忙太忙,會遲到,我不會介意。只要你能來,就是最大的欣慰,我不會在乎你的遲到。
蕩漾在康河中,靜靜地等待。不只是否還能等到,你會遲到嗎?遲到也好,說明康河之中還有你的存在。
你遲到的到來吧,我有話對你說,只對你一個人說的話,就在這康河之上的橋上。
你到來時,我會為你一曲《高山流水》,傾聽你的內心。啊!你會回來嗎?舟已在康河中多時,曲已在康河中余味。
現在,靜靜等候,遲到的你的到來。
在康河的茶樓,不僅僅是品茶,還是在等候,只是這次,是在等候另一個遲到的事物。我要和你對話,不單是語言的溝通。可現在的我,還不能與你匹配,所以我要去等。
當我發現,我還是一個少年時,就有如此雄心,去康河覓你。于是乎,我開始品書,熏陶我的情感和心靈。
我在想,書香是否已在我身上益發?如果現在不能,將來一定會吧,因為有你在我心中支撐。
是你的緣故,我在書閣啃剝,去俯嗅其中的韻味,彌補我的暗香。書,一點點的被我讀國,香,一絲絲的被我吸攬,我開始了幼稚的詢問:我到底能否看到你?不是康河里的你,而是書中的你。
啊!我想你遲到了,而我,很癡傻的在這里,靜靜的等候,遲到的你的到來。
我的父親是個具有權威性的人物,既掌管財物又輔導我的學習,有時也打掃家務,是我們家的“頂梁柱”。在我的成長路上,父親就像是天空中的啟明星。
記得小時候,父親為了我的成長操碎了心。上幼兒園前,父親為了怕我上課講話,經常讓我在媽媽的音像店門口練坐,練得好的話就獎勵我玩具。隨著幼兒園生活的開始,父親也越來越煩累,因為怕同學嘲笑、欺負,怕老師批評、指責,所以每次父親送我到幼兒園門口,我都要哭鬧不已,不肯進校門,天天鬧得家里“雞犬不寧”。后來父親和媽媽商量了好幾次,決定去找老師談談,老師破天荒的獎了我獎狀。到了期末,我在同學的鼓掌聲中去領獎狀,心中一下明朗了許多,有了老師的鼓勵,往后我也高興去上學了。步入了小學,我因為不習慣而成績直線下降,被同學嘲笑,稱為“綿羊”。但到了二年級,父親天天給我加班,讓我從差生變為優等生。到了二年級下學期拿到了第一張優等生的獎狀。三年級時,我又遇到了數學老師陳老師,她對我非常好,那時我還很調皮,隔三差五干壞事、打架。經過父親的教導,我漸漸變得能安靜下來學習。到了期末,我終于拿到了三好學生獎狀。到了五年級,在驕傲與浮躁的作怪下,我經常被老師批評,直到六年級,經過父親的教導、培養,我終于變得成熟起來,這就造就了今天的我。父親在我背后默默支持,使我變得自信起來。
父親在我眼中,是人生的路標,指引我成長。在困難時讓我不氣餒;在落魄時,讓我振作。這就是我眼中的父親。
一位老師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拿著半杯水,問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大部分都說:“為什么水只有一半而不是滿的?”只有一位小男生說:“還有一半他就滿了。”
面對于這半杯水。“只有一半”和“還有一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人生又何嘗不是呢?面對成長,選擇接踵而至,該選擇什么?該擁有怎樣的心態來對待每一次的結局?勢必得好好想一想。
“我老了,我真的發現我老了。”
他也意識到這一點,他說,“你累了。”
杜拉斯筆下對老的完美詮釋。蒼老并非失意,只是人在一段時間的勞累之后出現的正常身理現象。那為何還要對蒼老那樣的恐懼、疑惑、不安呢?
人是某種孤獨意義上存在的個體。我要怎樣,我會怎樣完全取決于自己。良好的心態對于自己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代眾多文人在被貶官后,選擇退隱。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情懷,而非消極的在家怨天尤人。既然事情已經發生,為何習慣去把自己弄得郁悶不堪,而忽略了讓自己快樂從而淹沒痛苦的方式?
生命是一條河。激流,險灘,礁石不期而遇。真正的強者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咬牙堅持中挺立過關。對于苦難者,失敗是絆腳石,而對于天才,失敗則是墊腳石。不是人人都向往天才么?其實,自己要換個角度想,咬一咬牙,自己就是天才。
丑小鴨如果只看見自己的丑,怎么會蛻變為驕傲的白天鵝。如果自己都把自己封閉,又能渴求誰的幫助。真的好喜歡那句話,“如果沒有人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平凡的真理,莫過于此。
人生似畫,應多一些溫暖的色調,少一些寒冷的線條;人生似樂,應多一些激昂的音符,少一些沉重的章節;人生似書,應多一些華麗的詞句,少一些低沉的語氣。人生起起落落,何不用一笑置之的胸懷看待人生的起落得失?難道苦悶男就是不可避免的痛苦么?既然不能改變人生,就改變對人生的態度。我是我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的,快樂的我。
月圓之夜合家歡,萬物復蘇始于元。
孩童皆喜元宵夜,故人眾盼此刻聚。
張燈結彩家家樂,喜慶團圓年年有。
傳統習俗綿不絕,元宵佳節聲不息。
——題詩
中國傳統節日繁多,而我們身為中國人對此卻是一知半解。用明星劉德華在某廣告中對香港服務行業的一句話:今時今日這種態度是不行的。
我在這么多傳統節日里,唯獨喜歡“它”。就如東晉宋初時期“田園詩人”陶淵明獨愛菊花一樣,引用《愛蓮說》里的詩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每種喜歡都是有一個必要理由的,而我喜歡“它”,是因為一種人月兩團圓的幸福感。“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漢族古俗中,“它”﹑盂蘭盆節﹑水官節合稱三元,都是非常傳統重要的節日;“它”有三寶: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
“它”就是我最鐘愛的元宵節了。或許會有人問我,我對元宵節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其實我覺得答案不是一知半解,也不是一板一眼文縐縐的,而是我真實感受出來的元宵節。
我眼中的吃元宵:曾經聽長輩們說過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會更好吃,所以從小就是吃貨的我,寧愿拋棄出面與小伙伴玩的機會,都硬要乖乖在家學做元宵。晚上吃到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時,的確是覺得好像比媽媽阿姨她們做得更好吃,當時還樂呵呵地認為自己有做廚師的天賦。
我眼中的賞花燈:書上常說古代的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走在街頭仿佛有種依然是早晨的光明。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會去賞花燈,只是區別在于皇家貴族是豪華奢靡,而平民百姓則是樸實繁華,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普天同慶。在現代,不太可能會有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這一場景,不過有“花燈會”就不愁熱鬧這問題了。每年在吃過湯圓后,一家子就直奔花燈會去,各式各樣的花燈簡直使人眼花繚亂,而且還可以現場自己DIY花燈,在賞花燈的同時,還會有一些特色表演來調劑氣氛,花燈會無疑是一場“視覺的享受”。
我眼中的猜燈謎:看花燈當然少不了猜燈謎,我覺得在古代最重要就是這環節,因為才子佳人可以在此刻突顯自己的才情,然后遇到自己的知己伯樂。小時候去猜燈謎,是因為有獎品拿,所以總會纏著家人去猜燈謎贏取一些小玩意。而長大后去猜燈謎,除了想挑戰自己的知識量,更多的是體會過去,仿佛能從猜燈謎中穿越到古代,充當一回才子佳人。
我是元宵節的“狂熱粉絲”,狂熱到可以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對元宵節的了解不會僅限于此。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話“無雞不成宴”,每逢元宵節這天家里人都會大肆鋪張,明明一桌子上沒多少親戚,卻硬是要求在餐桌上加多一味關于雞的菜,還很有理地說“無雞不歡”。小時候不懂,大人們點什么菜就吃什么,反正又不用我操心。可長大后就不同了,每次飽餐后看到餐桌上依然還剩著不少菜,最浪費的是那強調無數遍的“雞”居然原封不動,都有種被螞蟻啃骨頭的感覺,渾身不舒服。
剛才提到的“花燈會”,它除了最大的特色是賞花燈之外,還有就是在花燈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說到小吃當然少不了一次性的塑料包裝盒和竹簽之類的。基本上花燈會過后第二天會產生一種垃圾堆積成山的現象,而這些垃圾大部分是使用過后的一次性塑料物品。
或許大家每次過年都不曾發現這些小細節,但是生活中往往都是細節決定一切。環保口號中最耳熟能詳的,莫過于是“地球是我家,大家愛護它”。任何事物都是雙向性的,我眼中的元宵節是喜慶的,也是浪費的。或許我們的作風能使節日過得更加多樣性,但是同時我們也浪費了不少資源。我們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不能把這種陋習當成傳統文化一樣傳承下去,不能因為一時慷慨造成日后資源短缺問題,嘗試合理消費,以不浪費為標準,這樣會使過節變得更美好與輕松。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