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勾股定理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勾股定理說課稿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勾股定理說課稿 篇1說教材
本課時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數學第14章第二節內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礎上對勾股定理的應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國古數學的一項偉大成就。勾股定理為我們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間的數量關系,它的逆定理為我們提供了判斷三角形是否屬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據,也是判定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于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系和比較,了解勾股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典型題目的思考,練習,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勾股定理有關計算,深入對勾股定理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探討,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定理的美。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應用。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正確使用。 教學關鍵:在現實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確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后,再應用勾股定理。
說教法和學法
1。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欲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鉆研新知的欲望。
教學程序
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序設置如下: 一。回顧問:勾股定理的內容是什么?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新授課例1。如圖所示,有一個圓柱,它的高AB等于4厘米,底面周長等于20厘米,在圓柱下底面的A點有一只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與A點相對的C點處的食物,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多少?(課本P57圖14。2。1)
①學生取出自制圓柱,,嘗試從A點到C點沿圓柱側面畫出幾條路線。思考:那條路線最短? ②如圖,將圓柱側面剪開展成一個長方形,從A點到C點的最短路線是什么?你畫得對嗎? ③螞蟻從A點出發,想吃到C點處的食物,它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什么?
思路點撥:引導學生在自制的圓柱側面上尋找最短路線;提醒學生將圓柱側面展開成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兩點之間的所有線中,線段最短”。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興趣高漲,氣氛異常的活躍,他們發現螞蟻從A點往上爬到B點后順著直徑爬向C點爬行的路線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發現了這種爬法是正確的,但是課本上是順著側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訴學生:“課本中的圓柱體是沒有上蓋的”。只有這樣課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確的。例2。(課本P58圖14。2。3) 思路點撥:廠門的寬度是足夠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觀察當卡車位于廠門正中間時其高度是否小于CH,點D在離廠門中線0。8米處,且CD⊥AB, 與地面交于H,尋找出Rt△OCD,運用勾股定理求出CD= = =0。6,CH=0。6+2。3=2。9>2。5可見卡車能順利通過 。詳細解題過程看課本 引導學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課堂小練 1。課本P58練習第1,2題。 2。探究: 一門框的尺寸如圖所示,一塊長3米,寬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從門框內通過?為什么?
四。小結直角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希望同學們能緊緊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學透勾股定理的具體應用,那樣就能很輕松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勾股定理說課稿 篇2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它可以解決直角三角形中的計算問題,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我們的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大家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拼圖等活動,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系和比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確的進行運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并且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證明。
2、能夠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3、主要就是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過介紹我們中國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與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鉆研精神。
教學重點:
勾股定理的證明和應用。
教學難點:
勾股定理的證明。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如下特點:
1、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指導 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鼓勵學生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我國的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了使學生感受其傳承的魅力,我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步 情境導入 古韻今風
給出《七巧八分圖》中的一組圖片,讓學生利用兩組七巧板進行合作拼圖。(請看視頻)讓學生觀察并思考三個正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它們圍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邊上,又蘊含著什么數學奧秘呢?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學生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系。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系轉化為邊長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說服力。將圖形轉化為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于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適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為下一步探索復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教師給出邊長單位長度分別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學生因作圖不準確而產生的錯誤,也為下面 “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筆。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有效地分散了難點。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學生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于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于表揚,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使用幾何畫板動態演示,使幾何與代數之間的關系可視化。當為直角三角形時,改變三邊長度三邊關系不變,當∠α為銳角或鈍角時,三邊關系就改變了,進而強調了命題成立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學生對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導,學生歸納得到命題1,從而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第三步 推陳出新 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教師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探究方法接受學生的質疑,對于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學生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為趙爽弦圖,學生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為學生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探索過程,讓學生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學生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悅,感受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自豪感。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利用勾股樹動態演示,讓學生欣賞數學的精巧、優美。
第四步 取其精華 古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了如下三組習題。
(1)對應難點,鞏固所學;(2)考查重點,深化新知;(3)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第五步 溫故反思 任務后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學生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后布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四、教學評價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從而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五、設計說明
本節課探究體驗貫穿始終,展示交流貫穿始終,習慣養成貫穿始終,情感教育貫穿始終,文化育人貫穿始終。
采用 “七巧板”代替教材中“畢達哥拉斯地板磚”利用我國傳統文化引入課題,趙爽弦圖證明定理,符合本節課以我國數學文化為主線這一設計理念,展現了我國古代數學璀璨的歷史,激發學生再創數學輝煌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對《勾股定理》這一課的設計說明,有不足之處請評委老師們指正,謝謝大家。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