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說課稿 篇1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寫了小花鹿來到繁華的城市后得了空氣的污染過敏癥,回到山村后,便將山里的新鮮空氣運送到城里出售,開設了“新鮮空氣專賣店”,生意興隆。幾年后,城市里到處山綠化,空氣變得清新了,人們再也不買小花鹿的新鮮空氣了。文章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說明了城市綠化對凈化空氣所產生的作用。
二、學情簡介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為閱讀奠定了基礎。但對個別讀音、字形較混淆的生字,學生較易忽略。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學會了用部首查字法找到生字,在本課中應將重點落在復習鞏固上,提高查閱的速度。在閱讀上,多數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基礎好的還能有感情地朗讀。
三、教法
1、分層識字,突出難重點。
識字教學依然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但必須以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為本。導入新課時,學習了鹿、呼、吸。自學交流時,學生自學了“深、樓、市、汽、喘、專、店”生字教師有意識地分層次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有的突出的是讀音,有的突出字形,有的重點訓練查字典,如自學反饋時,通過查字典來了解“喘、深”的讀音,能選擇“深山”中“深”的解釋條。
2、朗讀為本,注重實效性。
教師在朗讀的設計上,要體現實效性,讀有提高,讀有收獲。每一次讀目標要明確,且目標要有層次感,螺旋上升。
3、訓練說話,扎根于文本。
“說”的能力培養,并不應局限于說話課,應體現在每一堂語文課上。教師應善于挖掘每一篇課文中說的因素,讓說話的訓練扎根于課文。文中最后一節:“人們再也不來買小花鹿的新鮮空氣了。”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內容及綠化與城市空氣的關系展開想象:這時大家為什么不去買小花鹿的新鮮空氣了呢?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學法
課上為了理解“偏僻、繁華”的含義,以及植物帶來了新鮮空氣這一主題。教師出示了多幅圖片,讓學生進行比較。只有平時注意培養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學生才能學有所獲。
五、實施
根據單元目標,在教學設計時,重點關注這幾個方面:
1、生字教學的層次性。
2、朗讀訓練的時效性。
3、說話訓練的合理性。
4、激發情感的自然性。
具體實施如下:
1、以問題帶出課文的學習。
課堂中,學生帶著“小花鹿怎么會想到要賣空氣?”這個問題整體進入課文的學習。而后學習5、6小節時,又問小花鹿賣空氣受人歡迎嗎?再讀課文,通過反復朗讀,在說話訓練的基礎上,了解了綠色植物的作用。
2、說話訓練,拓展思維。
本課有好幾處說話練習,如說說“人們不買小花鹿的空氣了,他們會怎么說?”“讀了課文,你懂了什么?”等,都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想象能力,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語文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本篇課文以童真、童趣的方式描寫,無論是一個人玩、兩個人玩、三個人玩、四個人玩、五個人玩,還是許多人玩,都是能夠使人快樂的。不管是很多人一起玩還是只有一個人自己玩,都應該從中找到快樂的方式。意在啟示同學們應該感受生活的美好,發現生活的樂趣。
二、說目標
1.會拼寫、拼讀本課13個會認字,能按正確的筆順寫出本課的七個會寫字。
2.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感受并理解不管是很多人一起玩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玩,都應該從中找到快樂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發現生活的樂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教學難點是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同學們都能感受生活的美好,發現生活的樂趣。
三、說教法
對初入學兒童,應把學習和游戲結合起來,兒童就會對學習興趣。兒童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采用游戲的形式吸引孩子,讓他們廣泛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主動地輕松快樂地學習。在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各種游戲,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課堂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
四、說過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游戲感悟
1.本節課教師帶領同學們到操場上做游戲,教師設定游戲有:折紙、踢毽子、跳繩(自己單獨跳或者兩人甩繩子一人跳)、搭積木、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蹺蹺板、拔河、老鷹捉小雞、打籃球。每個同學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找到小朋友一起完成,但是每個小朋友都必須玩兩到三個游戲,不能只玩一個游戲。
2.學生玩游戲,教師也參與進去和同學們一起玩。(設定時間25分鐘)
3.游戲結束后,教師把學生帶回教室。
4.教師提問:你們快樂嗎?為什么快樂?哪些游戲你最喜歡,為什么?(學生交流)
5.教師點評:不管是通過折紙、踢毽子一個人自己玩,還是通過下象棋、打羽毛球、拔河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大家都感受到了快樂。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要享受靜靜地快樂,一群小朋友玩的時候要享受團體的快樂。玩游戲和我們的生活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快樂,我們應該發現生活的樂趣,快樂的學習,快樂的游戲,快樂的生活。
在本環節意在通過游戲使同學們感受快樂,聯系生活實踐,發現生活的樂趣,進而達到快樂學習,快樂游戲,快樂生活的效果。
(二)重點品讀,理解感悟
1.教師播放朗讀課文的錄音。學生感受課文。
2.教師講解本課的動詞:
踢、跳、搭、打、聽、講、坐……
踢毽子,踢足球 跳繩 搭積木 打羽毛球 聽音樂 講故事 坐蹺蹺板……
3.教師活動:通過進一步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老師有感情的示范朗讀課文)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輪流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
在本環節,品讀課文和字詞的同時,注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不管是老師帶讀還是學生感悟,都是精心設計,使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感受各種各樣的快樂。
(三)學習會認字,識記會寫字
1.學生圈劃課文中的生字。
2.教師拼讀生字,學生跟讀。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會認字的巧記方法。
4.教師點評:本課的會認字中“得”是一個多音字,可以讀“děi”,組詞得有,也可以讀“de”用在 ……此處隱藏10338個字……學習的樂趣,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將習得的方法用于互動交流,不斷激發學習動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但由于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不認識同學的名字,不認識這些姓,也有極少數學生不明確自己的姓和名,不明白“姓氏”的意思。基于這樣的學情,既要保護能力強的學生的成就感,也要照顧能力弱的學生的學習,保證他們都學會,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識字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設置
基于以上的思考與分析,我針對第一課時設定了以下4個教學目標:
1.通過聽讀、問答的形式,認識“姓、氏”等11個生字。
2.會寫“什、么”2個生字,認識“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3個偏旁。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鞏固識字。正確朗讀課文。
4.模仿課文一問一答的形式做問答游戲,積累語言表達。
本課時重難點:
多種方法識字。
正確朗讀課文,學會寫“什、么”。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提出這樣的目標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
識字教學要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運用多種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本節課的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關注兒童心理特點,力求調動學生的興趣,以學生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師生、生生互動活動,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感受識字的樂趣,在習得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溝通與協作的交際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從而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培養適應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素養而奠定基礎。
教學過程闡述:
接下來,我將結合教學過程具體闡述一下我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落實。
在教學中,我將嘗試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引領學生走進《姓氏歌》,正確朗讀,認識更多的姓氏。
1.激趣導入揭題識字
2.初讀兒歌隨文識字
3.回讀兒歌指導寫字
4.交流評價總結拓展
(一)激趣導入,揭題識字
由認讀同學姓名導入學習,說說自己姓什么,揭示課題后相機認識“姓氏”。
(二)初讀兒歌,隨文識字
1.讀兒歌第一節,隨文識字。
2.指讀兒歌,再互相聽讀、指正。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初讀兒歌時,邊用手指邊讀是最有效率的認讀方式。發揮小伙伴的合作學習作用,互相聽讀,檢查初讀情況,進行交流,指正或點贊。這樣又促使他們讀兒歌,熟悉兒歌內容。
3.交流姓氏,認讀生字,朗讀兒歌。
通過認讀不同的姓氏,加強對學生識字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用加一加的方法來記字。通過同伴問答朗讀練習、師生合作朗讀、生生互動朗讀、創編兒歌這些形式,提高識字的趣味性,體現實用性。
4.多種方法識字,多樣形式朗讀。
通過自讀、指名讀、師生問答讀、生生問答讀、齊讀、配樂拍手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兒歌,通過加一加、組詞、說筆畫等多種方法識記漢字,了解不同的姓氏,引出《百家姓》,滲透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課后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標所倡導的。通過這樣多種形式的識字,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也實現了識字的目的,體現出交際運用的價值。并且多種形式朗讀,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教學活動,關注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還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三)回讀兒歌,指導寫字
本節課,在學生完成了兒歌整體朗讀后,我引導他們整體了解本課書的生字表,并聚焦本節課要學寫的“什么”這個詞。引導觀察漢字的寬窄、高低、長短,關注關鍵筆畫的占格位置和書寫,培養學生讀帖的能力,持續關注寫字姿勢,重視對書寫的評價,指導生生互評。
寫字環節我是按以下5個步驟進行:
1.觀察詞語“什么”。
2.交流,師示范書寫。
3.生描紅,臨寫。
4.交流評價再臨寫。
5.同桌互評。
課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帖、寫字,在學生用心描紅、臨寫之后,進行展示交流,引導學生評價,進一步明確字的間架結構,關鍵筆畫的占格位置,再次臨寫,之后再次同桌互評,真正落實書寫練習,提高效率。教師在學生獨立寫字時進行巡視,隨時給予糾正和評價,再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書寫,讓學生互相評一評小伙伴的字。這樣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互動,在探究和發現中體驗到寫字的樂趣。學生邊念口訣“頭正、肩平、足安、心靜,一拳、一尺、一寸、按本”,邊檢查自己的寫字姿勢。在整個的寫字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寫字習慣,如:坐姿、執筆姿勢和筆順等,時時注意好習慣的養成。(四)交流評價,總結拓展
指導學生自我感受漢字的書寫,對于寫得不好的筆畫,再次書寫時能夠有所改進,引導學生生生互評,互相欣賞,共同提高漢字的書寫能力。提示下節課學習內容。
學習效果評價方式
1.課堂表現觀察:
(1)學生聽講、朗讀情況(2)反饋、書寫情況(3)同伴互讀、互查學習情況
2.激勵性語言評價
教學設計特色
本節課立足于激發學生興趣,結合班級學生的姓名開展識字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讀為本,根據學情和身心特點,在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中開展識字教學,在設計教學環節上有以下特點:
一、立足學情,促進自主學習
在指導學生認讀姓氏時,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我既鼓勵孩子勇于展示,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又通過多種形式朗讀,了解識字方法,從而正確認讀。
在指導書寫漢字的環節設計中,我關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觀察的時間、表達的機會,指名當小老師指導大家書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不斷激發學習動力。
二、引導發現,設計多元活動
通過指名讀、分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地朗讀《姓氏歌》,通過結合姓氏自編兒歌,通過配樂有節奏地朗讀,避免單調枯燥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感受識字的重要性,感受介紹姓氏的實用性,促進學生傾聽和朗讀的能力,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三、重視基礎,培養良好習慣
“提筆即是練字時”。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個學期,但他們的握筆姿勢、寫字姿勢仍然需要特別提醒,時時提醒。在兩次書寫中,都始終關注正確的寫字姿勢。在朗讀、交流中,鼓勵學生敢于表達和展示,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聲音洪亮,姿態大方。
四、關注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引導
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學生傳承,學生只有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才能愿意去學習,去探究,通過共同學習、互相交流,增強學生對姓氏文化的認知了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文檔為doc格式